一個初出茅廬的“書生”蛻變成了一個技術過硬的地勘工作“硬漢”。多年來,他始終立足本職崗位,恪守“老老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干事,默默無聞奉獻”的誓言,把自己的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冶金地質事業,他叫張昊。
書生立志何以計,塞北草原見真章
剛一畢業便被分配至第一地勘院總工辦從事項目管理工作。事管理工作,在外人看來,這也許值得羨慕,但張昊卻主動申請調到一線崗位從事野外地質工作。
旗幟決定方向、思想引領未來,注定他將馳騁在廣袤的草原。2007年9月,初到內蒙,他就像一塊海綿,不停地吮吸著各種知識和技術,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技術,在實踐中尋找技術落腳點、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在積累的經驗中不斷的完善自己。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還虛心向同事學習,深入了解、學習水文、物探、化探、鉆探等專業知識。2010年,他在迪彥欽阿木鉬礦勘查項目擔任綜合研究組組長,面對復雜的地質情況,他根據自己的一手原始資料,虛心向經驗豐富的專家和老工程師請教,同時他也毫不膽怯,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認識、新觀點,他已經從一個毛頭小伙子成長為野外工作中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
2011年,他任某項目技術負責期間,為了解決礦體產狀問題,他利用晚上的休息時間,自學了Gocad、Micromine軟件,通過使用計算機不斷嘗試三維模擬礦體形態,最終摸索到了“環狀礦體”規律,這為勘查節約了寶貴的時間和資金。由一名普通技術人員到項目技術負責的蛻變,他詮釋了一種“只要不倒下,就要堅持工作”的精神,這種韌勁得到了同事的認可和領導的贊譽,樹立了新時代年輕地質工作者的學習榜樣。
千磨萬擊還堅勁,扎根地勘書華章
遠大志向的實現,離不開堅定的內心。他努力,他上進,他奮發,一切皆來自于他對地勘工作的熱愛,因為熱愛所以專注,因為專注所以專業。
在荒無人煙的地方不斷重復著單調的工作,在筆記本上記錄一串串乏味的數據,在圖件上繪制一條條枯燥的曲線,這在很多人看來是煩悶無趣的,可張昊卻總能在其中找到樂趣,苦中作樂。擔任迪彥欽阿木鉬礦項目的技術負責期間,一邊在野外工作,一邊為項目報告積累施工鉆孔5萬米,單基分樣2萬件的數據。任務很重,技術人員缺乏,他帶領項目組成員,白天進行野外地質作業,晚上回到駐地還要整理資料,安排下一步的勘探工作。野外勘探工作最終順利完成后,他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報告編制工作中,幾乎每天工作到深夜,最終該報告在2014年被評為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一等獎。
2016年,云南某鉛鋅礦詳查項目需要加快施工進度,張昊堅守野外一線崗位,由于礦區信號不好,他鮮少與家人聯系。他每天都在忙碌,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時間對于他來講永遠不夠用。新婚的時候,他顧不得在家的妻子,顧不得婚假,只是經常抽出一點點時間和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在妻子做手術最需要他在身邊的時候,他就白天上班,晚上趕到醫院看護。2018年底在編制云南項目的報告時,他帶領項目組技術人員,加班加點,用了一個月,幾乎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完成了一個中型勘探報告的編制工作。
長期野外生活雖枯燥冷清乏味,但他始終不忘初心,堅守職責。
重任在肩不曾忘,堅守使命揚新聲
為者常行,行者常至。張昊一直在用實際行動來踐行“知行合一”這四個字。
作為一名年輕的地質工作者,他給自己樹立了終身制學習的理念。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2010年他自學考取了在職研究生碩士學位,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高業務能力。2015年他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銀錘獎,面對成績,他謙虛地說:“在我的工作中,我做的還不夠好,今后的路還很長,學海無涯。我將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冶金地質事業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2016年在《地質與勘探》雜志中發表了《內蒙古迪彥欽阿木鉬礦的地質特征和礦床成因》論文。
2006年入黨的張昊,作為一名老黨員,始終踐行職責使命,關鍵時刻沖在最前面。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全國。在接到局下發的關于全面防控疫情的通知后,他放棄休假,第一時間報名參加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站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在這場疫情防控戰中,他始終發揮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停地發光發熱。
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干部,張昊甘為人梯,注重梯隊建設,在年輕同事面前毫無保留地把實踐經驗傳授給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的難題,給他們施展自己的機會。多年來的基層工作經歷也讓他明白:認真踐行地勘隊伍“精兵+現代化”的要求才是一局做到“一個堅守”的切實保障。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張昊的勇氣讓其聽從內心的召喚找到自我;他的智慧讓其在接受考驗之后仍然忠于自我;他的毅力讓其為最愛的事業不懈奮斗一生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