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tton id="j0yvk"><label id="j0yvk"><small id="j0yvk"></small></label></button>
            <div id="j0yvk"><ol id="j0yvk"><nav id="j0yvk"></nav></ol></div>

                1. <em id="j0yvk"></em>

                2. 匠心鑄就找礦路

                  來源:中南局  發布時間:2020年08月18日  瀏覽次數:

                  打印

                    今年,中南局組織實施的“湘西-滇東地區礦產地質調查項目”喜獲中國地質學會2019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殊榮。該項目憑什么在全國地質行業推薦的9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呢?帶著疑問,筆者走近了項目負責人李朗田。  
                    織密一張捕獲成功的大網
                    “2016年2月,當接到項目負責人的任命時,壓力特別大,第一次主持這么大型的礦調項目,心里沒有底。”談到當初接手項目的感受時,中南局副總地質師、教授級高工李朗田依然記憶猶新。
                    該項目投資總金額11032萬元,工作區域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下設14個子項目和2個科研專題,分別由總局所屬的7個局(院)具體執行,共計200多人參與。項目所需的部分技術手段,大部分單位過去沒有接觸過。要想組織實施好項目,取得找礦突破,絕非易事。
                    在項目實施運行之初,總局立即給予大力支持和協調指導,李朗田和同事們便開始項目搭建,首當其沖的是統一思想認識、統一規范標準。他們全面收集相關工作規范,根據中調局項目管理辦法、礦調工作指南,借鑒大型地質勘查項目管理經驗,梳理制定出項目管理細則、礦調技術工作細則、PRB庫數據錄入細則、地球化學普查工作細則等,為項目實施統一了管理流程、野外操作流程、技術工作要求以及成果表達的具體標準。
                    李朗田向筆者展示了十幾本規程規范,只見每本里面都用鉛筆密密麻麻地標記著形狀各異的符號和工整的文字注釋。
                    為了進一步夯實二級項目質量,李朗田帶領大家搭建工作平臺,建立了工作群,用于日常布置任務、溝通交流、反映問題、學習討論等,確保信息傳輸及時、溝通順暢;推行周匯報工作制度,實時把控項目進展情況,確保各子項目質量、進度;建立了專家咨詢系統,每年開展中期檢查和年度驗收;成立了項目專家組,聘請知名專家王永基、薛友智、趙銀海等擔任技術顧問,全程跟蹤項目實施。一張以二級項目為中心,以各子項目為輻射,以各種規范細則、運行系統、工作平臺為網格的大網就此織就,拉開了湘西-滇東地區地質調查大幕。
                    一份精彩的成績單
                    區域地質工作程度低,如何部署尤為重要,直接決定了項目實施的方向,成為項目成敗的關鍵。
                    李朗田和同事反復研究區域礦產勘查資料、礦山開采資料及國內外錳礦勘查成果等,奔赴各地多次現場勘查、調研,組織專家研討交流,最終確定出各子項目工作重點區域、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及采取的工作手段,形成項目總體工作方案,為各子項目具體實施擎畫出了綱目。
                    宏觀戰略既定,各項工作迅速展開。如何快速突破、怎樣才能找到礦,又成了項目亟需解決的一道難題。
                    李朗田常說:“實施項目馬虎不得,須做到讀萬卷書(地質資料),行萬里路。”他經常背著包,奔赴各子項目現場踏勘,橫跨大半個中國,輾轉幾千公里,背回來幾十公斤重的標本。這些可是他的“寶貝”,他每天除過查閱資料,就是抱著這些標本,拿著放大鏡研究,經常到深夜。一旦和這些“寶貝”碰撞出思想火花,或者突然想到新的點子,他會立即發消息給項目人員。他還會將最新的研究資料和成果郵寄給各子項目學習,推動全員跟進理論前沿。每個周一,他都會雷打不動給各子項目打電話,詢問項目進展,針對重點難點,逐個支招破解。
                    在對主要成錳期典型礦床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成礦模式及找礦預測模型,經過靶區優選及工程驗證,逐漸揭開了地質調查區地下錳礦的層層神秘面紗,超額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不妨一起來看看這份成績單:
                    2016年,項目實施第一年即取得大捷,“廣西南丹——宜州地區錳礦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在桂中宜州龍頭—忻城里苗地區發現了中國規模最大的石炭系錳礦。估算錳礦資源量2000多萬噸。結合廣西區勘查基金投入取得的找礦成果,該區累計探獲錳礦石資源量達7000多萬噸。
                    2017年又一個捷報傳來,“云南省廣南地區礦產地質調查”項目發現了三疊系下統石炮組含錳新層位,控制礦體10公里,共發現3層錳礦體。
                    近2年時間內,李朗田帶領項目人員深入開展了揚子陸塊東南緣南華系錳礦成礦地質背景、成礦作用、成礦規律研究。在經過了無數次研討交流后,終于在“鄂東地區熱液礦床構造節點成礦”啟發下,以“內源外生”成礦理論為指導,總結、建立了揚子陸塊東南緣“南華式”沉積型錳礦成錳槽盆演化及成礦模式,并得到初步驗證。
                    經過3年的探尋,項目完成了1:5萬礦產地質調查21052平方公里,新發現礦(化)點90處,提交新發現礦產地12處,圈定找礦靶區25處,探獲錳礦資源量5620萬噸。提交了1:5萬礦產地質圖43幅及圖幅說明書,編制了1:150萬、1:50萬、1:20萬各比例尺系列圖件和相關數據庫建庫報告。
                    成功背后的故事
                    一個個目標任務演變成一項項沉甸甸的找礦成果背后,飽含著李朗田無數的艱辛和默默的奉獻。
                    他個頭不高,目光如炬,思維敏捷且幽默風趣,看似瘦弱的身板下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項目實施的每一年,李朗田都會馬不停蹄地跑遍14個子項目,開展現場檢查。子項目所在區域均是高山密林、地形陡峭,每天上山工作至少花費兩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在這個持續近2個月的與崇山峻嶺的“拉鋸大戰”中,是精力與體力的極大挑戰,快60歲的他不分白天黑夜,堅持深入勘查一線。
                    2019年7月是二級項目報告評審的截止時間,為了更好地組織完成報告的編寫,他提前半年開始籌劃。報告提綱的編寫,他更是拿出了“繡花針”功夫,每天加班加點查找資料、整理、編寫,請專家多次會審討論,一遍遍修改完善,終于一份細化到四級標題,內容全面、邏輯嚴密、條目清晰的“超級”提綱誕生了。項目人員按照提綱編寫成果報告并一次性通過評審,同時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肯定。
                    他高度重視野外工作,考核極其嚴格,將每種工作手段抽查率控制在20%以上,一旦發現不合格,全部推倒重來。2016年中期項目檢查時,發現一個子項目,由于對礦產調查規范理解不到位,造成工作重點出現偏差。他說一不二,不留一點情面,當場開出整改意見,要求項目全部重做補測,并對各種工作手段一一進行了現場指導。高標準、嚴要求換來了高質量,二級項目在總局組織的野外驗收中獲評優秀,并順利通過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野外驗收審核。
                    他一心撲在項目上,家里上上下下全靠妻子一個人打理,妻子以前生過一場大病,身體一直不好,卻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讓李朗田沒有后顧之憂。除了感激,李朗田心里更多的是愧疚。二級項目每年中期檢查均是在中秋、國慶期間,萬家團聚的時刻,李朗田白天奔波于大山密林之中,夜晚埋頭整理資料。節日的月光皎潔如畫,他也顧不得抬頭看一下。
                    項目人員視他為良師為益友。每次安排工作,李朗田都會征求他們的意見,問他們的想法。項目人員遇到技術問題,沒有一次不是手把手教。他總是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技術人員,說起項目部年輕人,總是很驕傲地說:“這些孩子們不得了(項目成員大部分是80后,李朗田總是親切地稱他們為孩子們),都很厲害,很能干,能吃苦,二級項目能夠取得這么好的成績,主要就是靠他們!”  
                    李朗田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一輩子只想干好找礦這一件事”。這是他的心愿,更是一顆匠心。這匠心,是吃苦和奉獻,是擔當和責任,是否定之否定后的痛苦快樂。正是這匠心,鑄就了光輝燦爛的地質找礦路!

                          1. <button id="j0yvk"><label id="j0yvk"><small id="j0yvk"></small></label></button>
                            <div id="j0yvk"><ol id="j0yvk"><nav id="j0yvk"></nav></ol></div>

                                1. <em id="j0yvk"></em>

                                2.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金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