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工作在野外一線達31年之久,一身工裝,一雙膠鞋,一頂遮陽帽是他野外工作一貫的裝束。腳底生風,爬山最快,不知疲倦,是同事對他共同的印象。態度嚴謹、效率極高、質量過硬,是同行及專家對他一致的評價。
高原的凌厲,山川的頑強,“老地質”的初心不改,行走在技術這條路上,他把擔當扛在肩頭,把實干攥在雙手,一步一個腳印,在祖國的山山水水間,書寫下最美的“地質魂”。他就是冶金地質總局第二地質勘查院副總地質師、總師部經理江善元。
前行方有路,步履愈鏗鏘
2003年,單位派出王少懷、江善元等六人到西藏開展項目工作,他們在有序開展劣布礦區(現稱為努日礦區)的各項設計工作的同時,江善元等人還對2012年申請的10個礦權進行了踏勘檢查,目的是為申請2014年度地勘項目提供依據。“九萬里風鵬正舉”,江善元等人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初步了解自有礦權的找礦前景、爭取獲得2004年度項目,那是任務,再難也要咬牙堅持。白天,他們一人一條線去踏勘,風雨無阻;到了晚上,一人一張圖的研究,一份一份資料的查閱,討論分析踏勘信息,周密部署下步工作。作為項目組里的共產黨員,江善元越是在艱難的時刻越能發揮先鋒作用,踏勘他選最遠的線路,選點他挑最高的山,測量他扛最重的儀器。終于,他們申請獲批了2004年度大調查項目一個、資源補償費項目二個,收獲滿滿。
事非經過不知難,沒有一帆風順的遠航。2004年擔任西藏大調查項目負責人的江善元,深感重任在肩,故全身心投入:設計編寫、野外實施、資料整理、綜合分析、成果總結,還得參與另外二個資補項目的野外各項工作。那時我院西藏項目多、人員少,藏區每年就那么幾個月的寶貴工作時間,江善元不敢有“偷懶”的念頭,填圖、物探測線、化探采樣、工程編錄、室內資料整理……處處都有他忘我拼搏的身影。高強度的高原項目工作,讓號稱“牦牛”的他“病”倒了:出現心悸、胸悶發熱的癥狀,經常難受得只能停下手中的工作。2005年9月他受命撤出西藏,但他為大調查項目作出的貢獻,為項目最終取得豐碩成果打下的堅實基礎,是我院首個設計、野外驗收及報告均獲“優秀”的項目。同事們對江善元的干勁兒又敬佩又心疼,說他真是工作強度太大了,才導致的心臟不適。江善元卻說:“壓力意味著責任,只有當你背負重擔時,才能堅定。”
敢拼才會贏,實干勇作為
每年的9月,青藏高原就進入了冬季,也是在藏人員每年例行收隊返閩的日子。但2010年10月1日是江善元難忘的一天。西藏普夏工作區1萬填圖,是礦調項目年度最后的一項工作任務。由于普夏地區氣候惡劣,且工區多位于山高坡陡、人跡罕至、灌木重生地帶,填圖工作一直進展不順。加上其他項目組陸續收隊返閩,駐普夏項目組人員開始泄氣,急躁的情緒逐漸蔓延。江善元得知情況后,當天就從山南基地趕到礦區,當晚召集項目人員研究討論,當機立斷布置完所有剩余填圖路線,盡管他也身心疲憊,但還是毅然把每天最高、最遠的路線留給自己,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帶隊進山。在積雪的灌木叢中,他總是走在最前面,碰落的雪水濕透了他半個身子,為的就是讓后面的組員少受積雪打濕。過了灌木叢,他忍住寒冷,敲打巖石、認真觀察地質現象,記錄時握鉛筆的手都在發抖,跟在后面的組員眼眶濕潤了。到了山頂,凜冽的寒風吹來,衣服還未干的他凍的全身直打哆嗦,為了定位一個關鍵地質點,盡管頭痛欲裂,他還是強忍住完成了當天的填圖任務。晚上回到駐地后,頭疼難忍的他連晚飯都吃不下,躺在床上不知什么時候睡著了。心疼他的組員們都勸他休息一天,但他卻說:“我缺一天,你們就要多出一天的工作量。”第二天依舊帶病上山填圖。任務完成收隊后,組員們告訴院里同事:“沒有江工的這種拼命干勁鼓勵著,我們還不知什么時候能回來呢。”
江善元這種敢拼敢干、敢為人先的勁兒,讓二勘院在藏找礦隊伍更加團結,也讓找礦成果更加豐碩。他和團隊完成的工作成果作為“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的集成成果之一,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他個人也因此榮獲國土資源部授予的“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稱號;他參與的西藏某項目成果,被授予“2011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他參與的科研項目榮獲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他的團隊也榮獲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紅旗班組”及局、院“先進集體”稱號;他本人也榮獲了“銀錘獎”、“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
別問這是怎么做到的?每一個傳奇背后,都隱藏著堅守和執著。
技多不壓身,危難顯擔當
成績面前,江善元不驕不躁,熱愛地質事業的初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清晰和深刻。愛學習、肯鉆研的他一方面自覺學習新理論、新方法,學習他人經驗,提升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他又熟練掌握了photoshop、mapgis、CAD、預算軟件等實用技術,一專多能的他在關鍵時刻更能彰顯責任和擔當。
2004年,他在執行西藏大調查項目時,群眾報礦送來了一塊來自“明則”的銅礦石標本引起他的注意,他立即前往現場踏勘并發現了泥化帶、青盤巖化帶和矽卡巖銅礦體,憑著他對“斑巖型”礦床的認識,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具有斑巖型銅礦找礦潛力。隨后,他開始著手路線調查、采樣分析、編寫探礦權申請材料,為二勘院成功申請了一處優質探礦權。探礦權獲批后,他又夜以繼日地編寫2015年度“資源補償費項目”申請并成功獲批,提出的“斑巖型礦床”找礦思路得到后續勘查驗證,填補了雅江縫合帶邊緣斑巖型礦床找礦的空白,對“大陸碰撞環境斑巖型礦產成礦理論”也是一個有力的補充,得到了業內一致認可。
2014年底,他一個人去北京參加項目續作評估報告評審,晚上9點多項目辦通知項目經費增加50萬元,第二天還要準時參加評審。經費增加50萬元,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工作量、經費預算、附圖、PPT匯報等全部都要變動,時間緊迫,江善元獨自一人有條不紊、精準細致地修改文、圖、表,并在評審會之前輸出裝訂,按時上交資料、準時匯報,最終獲得了“優秀”評分。中國地科院項目辦的一名負責人在得知實情后不禁豎起了大拇指:“江工,您太牛了,不愧是老革命”。
志當存高遠,最美“地質魂”
正是由于江善元作為共產黨員強烈的責任和擔當意識,才讓他一次次在緊急關頭勇挑重擔,贏得了領導的信任、業內的認可、同事的敬佩。他不無感慨地說:“無論是誰,只有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去做,才能把下一個項目做得更好。只有獨立地帶過一個國家級項目,真正學到東西,才能獨當一面。”多年來,他主持的項目探明了福建永定特大型鈮鉭礦床、福建卓坑中型鉬礦床、西藏普夏中型多金屬礦床,發現礦點十幾處;他參與的項目發現了西藏的努日大型銅多金屬礦床、羌堆中型銅礦床、明則中型銅鉬礦床,發現礦點十幾處;他主持的項目設計、野外驗收和成果報告共獲得8項優秀。
這幾年,冶金地質系統正在進行轉型升級,江善元首當其沖,接下了《福建農業地質調查評價等地質工作項目監理服務》總監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年,負責2016年度福建省38個項目的監理工作。起初,在沒有相應規范及先例的前提下,他“摸著石頭過河”,編寫了《監理方案》、編制了一系列監理表格、指導30名監理工程師開展監理工作。最終,被監理的24個農業項目順利通過野外驗收(其中23個優秀級)和成果報告評審(其中16個優秀級);2個區調項目的野外驗收和成果報告評審均為優秀級;12個礦調項目順利通過野外驗收(其中3個優秀級)和成果報告評審(其中3個優秀級)。
有了農業地質監理工作的探索經驗,江善元在其他的創新項目上更加有信心了。目前,他又在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新型業務拓展上開始了新的征程,用實干擔當繼續書寫最美“地質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