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局青年工作者中的佼佼者,他多年扎根地質找礦一線,在地質工作春天與冬天的交替中,他勇當地質勘查根基的守護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詮釋了一個冶金地質工作者的優秀本色,他就是一局“最美冶金地質人”胥燕輝。
9個月完成野外勘查,創歷史記錄
馬城鐵礦位于太古界老變質巖系中,由于多期次構造的疊加,在褶皺及斷裂構造的共同作用下,礦體形態十分復雜,鉆孔布設難度很大。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利用以往冀東鐵礦勘查經驗,總結了礦體復雜、勘查難度很大的馬城鐵礦成礦規律。當時工期緊、任務重,施工中的艱苦可以說是一言難盡。施工工地大多位于農田里,夏天,周圍是近兩米高的玉米,密不透風。白天,他帶領大家穿著濕透了的工作服,戴著安全帽,在“青紗帳”中揮汗如雨;到了晚上,還要忍受著野外田地里的蚊子瘋狂地叮咬;冬天,曠野中寒風肆虐,到處都結了冰,他們手握冰冷的鐵管,渾身都凍得透透的。室內資料整理工作量也非常大,技術難題多。他白天盯著施工現場,晚上整理資料,及時解決問題。依靠團隊協同作戰,冒嚴寒、戰酷暑,僅用9個多月就完成這一超大型鐵礦野外勘查任務,創造了當時冀東地區鐵礦鉆孔深度和見礦深度的歷史記錄。由胥燕輝主筆的近10萬字的馬城鐵礦詳查報告提前成稿,最后以河北省地勘項目驗收最高分通過,以優秀報告通過國土資源部評審,提交了一處超10億噸的超大型鐵礦,取得了深部找礦的重大突破,獲得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大力表彰。
近年來,胥燕輝還參與了花腦特銀多金屬礦勘探、馬城鐵礦勘探、青龍山-慶莊子鐵礦普查、迪彥欽阿木鉬礦勘探等多個大型勘查項目,都取得了重大找礦突破。其中,內蒙古花腦特銀多金屬礦勘探提交金屬量銀1083噸,獲十大地質科技進展;馬城鐵礦勘探提交鐵礦資源量12.25億噸;青龍山-慶莊子鐵礦普查提交鐵礦資源量2億噸;內蒙古迪彥欽阿木鉬礦勘探提交鉬金屬量77.8萬噸,為易采易選的特大型鉬礦。
頂住壓力迎難而上,實現重大找礦突破
作為國家調查評價項目的負責人,胥燕輝主持對冀東地區沉積變質鐵礦成礦規律和綜合找礦方法進行了研究。在冀東低緩異常、疊加異常及已有礦床深部及外圍的研究和找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提交鐵礦資源量7.72億噸。結合向形控礦理論,大膽推斷馬城鐵礦西側仍有厚大礦體。當時很多專家和同行都持懷疑態度,他頂著巨大壓力設計當時冀東鐵礦找礦最深鉆孔進行驗證,在馬城鐵礦西側深部1400米以下發現240米的厚大礦體,再次刷新了當前冀東地區鐵礦鉆孔深度(1883米)和控礦深度(1833.6米)的記錄,在冀東鐵礦深部找礦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
作為常峪鐵礦礦區技術負責人,胥燕輝面對長期以來礦區勘查爭議,暗下決心要用出色的表現做出響亮的回答。常峪鐵礦是埋藏于深近百米的灤河沖積平原之下的沉積變質鐵礦,由于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斷裂、褶皺構造極其復雜。直到提交普查報告時仍未統一認識,勘查難度非常大。由于工期緊,5臺鉆機同時施工,鉆探工程總量近2萬米,且礦體較多,礦體形態極其復雜,礦體間對應非常困難,礦體厚度大,且為多層薄層,單孔礦體都在200m左右,編錄、劃樣、采樣等野外工作十分繁重。在僅有兩名野外地質專業技術人員的情況下,他帶領項目組成員,白天奔波于工地,認真仔細地進行鉆孔地質編錄和取樣工作,晚上回來及時整理資料,并進行分析研究,布設下一步鉆孔位置,同時安排各種日常事務及兼管全礦區安全工作,他一個人承擔了2—3個人的工作量。盡管如此,他每天都非常樂觀地投身于工作,非常認真仔細,從不應付了事。通過近5個月的努力,礦區野外地質工作提前圓滿完成,得到領導的高度評價,并被第一地勘院評為年度安全項目部。
在主持長凝鐵礦普查工作中,胥燕輝敢于打破前人一直認為長凝鐵礦是司馬長鐵礦帶南部轉折端、礦體為近東西向分布的觀點,大膽提出長凝鐵礦為近南北向帶狀分布,由此打破了找礦僵局,取得了重大找礦突破,獲鐵礦資源量6.4億噸。
作為閆莊鐵礦詳查項目技術負責人,由于第一個鉆孔未見礦,找礦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但胥燕輝并沒有灰心,更激發了他的斗志,與同事們一道潛心研究,結合地質成礦規律,利用多種手段進行成礦預測,提出找礦新思路,并通過工程驗證了其正確性,使找礦成果有了重大突破,探明鐵礦資源量近億噸。
扎實推進“一個堅守”,研究成果經濟效益雙豐收
作為冀東沉積變質鐵礦成礦規律及綜合勘查方法研究的項目負責人,胥燕輝主持建立了冀東沉積變質鐵礦的綜合找礦模型和找礦標志,總結了區內鐵礦成礦規律和有效綜合勘查方法,綜合勘查方法技術的應用和找礦模型的建立為冀東鐵礦勘查提供了示范作用。他還負責和主持如沈官營鐵礦詳查、劉孫莊西鐵礦詳查等10多個具一定規模的其它地質勘查項目,并結合實際進行高光譜編錄和多個礦區成礦規律研究,先后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多年來,胥燕輝負責主持完成了多個大型項目的立項設計編寫,成功申請地調局項目和省廳項目及社會項目勘查費用超過2億元,其它直接參與的立項設計成功申請勘查費用也超過1億元。直接主持或作為主要人員參與的勘查項目費用累計也超過2億元,為地勘院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胥燕輝作為礦區負責提交的常峪鐵礦成果獲轉讓收益1.16億元;作為項目負責提交的劉官營鐵礦成果獲轉讓收益600萬元;作為技術負責人提交的閆莊鐵礦成果獲轉讓收益4100萬元;作為內蒙古花腦特銀多金屬礦15%權益轉讓的主要組織者和談判者,最終實現以溢價15%總計6300萬元成功轉讓。同時,他還參與了多個其它礦權權益的轉讓。作為阿爾哈達成果權益清收團隊的主要成員,多年來全程參與,完成了一直普遍認為無法完成的權益收回,避免了經濟損失,最終合計收回4300萬元,為局院的地礦資源經營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為第一地勘院總工程師,胥燕輝主動應對地勘單位生存發展的新挑戰,全方位探索地勘發展新思路。圍繞總局“打造一流綠色資源環境服務商”的戰略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一局“1311”總體思路,深入分析當前地勘形勢,進行科學調研論證,制定發展戰略和打造方案,并作為方案的主要編寫人,對現有產業布局、管理架構、資源配置進行了充分優化和調整,扎實推進“一個堅守”,為一局地勘板塊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